2006年福建省高中会考考试大纲
化学学科
一、命题依据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册》教材,结合我省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普通高中化学会考是考核学生化学学习能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命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试题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只要认真学了,都能顺利通过会考。考试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及对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用的知识。命题中,克服繁、难、偏、怪题,淡化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
2.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指导教学的作用,注意能力立意命题,不出纯记忆型、靠死记硬背就能解答的试题。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3.科学性: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试题要科学、严谨,避免出现知识性、技术性错误。
4.开放性:强化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实用性:控制主客观题比例,把握试卷的长度,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和解答的时间。做到试题结构与难度、试题题型及分值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含同等学力的学生和社会考生)化学学科会考。
四、考试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册》教材及教材中的习题、复习题、总复习题是命题主要素材的根据。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见下部分“内容和目标要求”。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对会考知识内容的要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为四个档次,即A(常识性认识),B(了解、识记),C(理解、掌握),D(应用)。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
|
会考内容 |
会考要求 |
|
(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1.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角度介绍)
2.氧化剂和还原剂
3.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离子反应
5.离子反应方程式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8.燃料的充分燃烧
(二)碱金属
1.钠的物理性质
2.钠的化学性质(跟氧气、水的反应)
3.钠的重要化合物(如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4.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性质的比较
5.焰色反应
(三)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摩尔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
4.物质的量浓度
(四)卤素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氯气的化学性质(跟金属、氢气、水、碱的反应)
3.氯离子的检验
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为例)
5.卤素性质的比较
6.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7.可逆反应
(五)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原子序数
2.同位素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
4.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表(长式)
6.周期和族
7.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8.化学键
9.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10.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六)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1.氧族元素简介
2.同素异形体
3.臭氧 过氧化氢
4.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跟氧气、水的反应,漂白作用)
5.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6.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7.浓硫酸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8.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七)硅和硅酸盐工业
1.碳族元素简介
2.硅和二氧化硅
3.无机非金属材料
(八)氮和氮的化合物
1.氮族元素简介
2.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
3.氨的物理性质
4.氨的化学性质(跟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
5.氨的用途
6.氨的实验室制法
7.铵盐
8.氨离子的检验
9.硝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九)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平衡
3.电离平衡(以水、氨水、醋酸为例)
4.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
5.盐类水解的利用
6.酸碱中和滴定(强酸强碱)
(十)几种重要的金属
1.铝的化学性质(跟非金属、酸、碱、氧化物反应)
2.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明矾)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
4.铁的化学性质(与非金属、水、酸、盐的反应)
5.金属的通性
6.合金简介
7.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8.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9.原电池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10.化学电源
(十一)烃
1.有机物的结构式、饱和烃、不饱和烃、烯烃、芳香烃、烃基、同系物
2.烷烃及其命名(碳原子数为4以内的分子)
3.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为4以内的分子)
4.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
5.甲烷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跟氯气反应、受热分解)
6.乙烯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跟溴水、水的反应、聚合反应)
7.乙烯的用途
8.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9.乙炔
10.苯的结构
11.苯的性质(跟溴、氢气的反应、硝化反应)
12.石油的分馏、分馏产品的用途
(十二)烃的衍生物
1.烃的衍生物
2.官能团
3.消去反应
4.乙醇的化学性质(跟钠的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5.苯酚
6.乙醛的化学性质(跟氢气反应、氧化反应)
7.甲醛
8.乙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9.酯的性质(水解)
(十三)糖类 油脂 蛋白质
1.葡萄糖的性质(还原性)和用途
2.蔗糖、麦芽糖简介
3.淀粉的性质(水解、与碘的反应)和用途
4.纤维素的性质(水解)和用途
5.油脂的性质(氢化、水解)
6.蛋白质的组成、性质(盐析、变性、颜色反应)和用途
(十四)合成材料
1.合成材料(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
2.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
B
B
B
B
B
A
A
A
B
C
B
B
B
C
B
B
C
B
C
D
C
C
C
B
B
A
B 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
B
B
A
A
B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A
B
B
A
C
B
A
C
D
B
B
A
B
C
B
C
A
C
B
D
C
B
B
B
B
A
A
C
B
A
C
A
A
A
A
B
A
A
B
B
B
C
C
A
B
B
A
C
A
B
B
B
C
A
C
B
C
B
B
A
B B
B
B
A
A |
六、考试形式
高中化学会考采取闭卷,以纸笔测试方式进行。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部分另以实验考核的方式进行。
七、试卷难度
容易题(难度值0.8以上) 约70%—80%
中等难题(难度值0.5—0.8) 约10%—20%
稍难题(难度值0.3—0.5) 约10%
全卷难度值约为0.85
八、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试题知识内容比例
(1)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约33%
其中:化学概念、理论 约23%
化学计算 约10%
(2)元素化合物知识 约67%
其中: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约39%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约16%
化学实验 约12%
4.试题题型比例
(1)选择题 (共22小题) 44%
(2)非选择题 (约11小题) 56%
其中:简答题 约6%
填空题 约42%
计算题 约8%
九、试题示例
[例1]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63 Li与73 Li B.氧气与臭氧(O3)
C.CH3COOH与HCOOCH3 D.C2H6与C3H8
[例2] 臭氧(O3)与次氯酸(HClO)一样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作 剂和 剂。
说明:对于确定为A层次(常识性认识)的知识内容,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会考命题时一般不涉及。若涉及时,处理的方法是:不直接考查A层次的知识内容,如例1中63 Li与73 Li互为同位素,属常识性认识的内容,本题让学生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进行排除选择;给予适当的知识介绍、补充、铺垫,如例2中臭氧的性质和用途由次氯酸的性质和用途迁移得出。
[例3]通常状况下不能发生反应的一组气体是( )。
A.CH4、N2 B.NH3、HCl
C.H2、F2 D.O2、NO
[例4]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当雨水中溶有 等气体时,雨水的pH ,成为酸性降水,称为 。
说明:例3、例4考查的内容属于B层次(了解、识记)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的材料。
[例5]下列实验中,溶液颜色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SO2通入品红溶液 B.碘酒滴入淀粉溶液
C.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D.Cl2通入NaOH溶液中
[例6]某金属A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请写出A、B、C的化学式:A 、B 、C 。
说明:例5、例6考查的内容属于C层次(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例7]制备硝酸铜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2)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3)CuO+2HNO3(稀)=== Cu(NO3)2+2H2O
从使用硝酸的角度分析,方法(3)的优点是
。
[例8] 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十16HCl(浓)===2KCl十2MnCl2十5C12↑十8H2O。将7.9g高锰酸钾与50mL 12 mol/L 盐酸反应可制得多少升氯气(标准状况)?若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生成多少克氯化银沉淀?
说明:例7、例8考查的内容属于D层次(应用)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附 参考答案
例1:B
例2:漂白 消毒
例3:A
例4:硫、氮的氧化物;小于5.6;酸雨
例5:D
例6:A:Fe B:FeCl3 C:Fe(OH)3
例7:制备等量的硝酸铜时,硝酸用量最少,且污染少(或不产生会污染空气的氮氧化物)
例8:解:设可制得Cl 2的体积为X
n(KMnO4)=7.9g÷(158g/mol)=0.05mol
2KMnO4十16HCl(浓) ==== 2KCl十2MnCl2十8H20十5C12↑
2mol 16 mol 5× 22.4L
0.05mol 0.05L×12 mol/L X
∵ 0.05×16<2×0.05×12 ∴盐酸过量
2mol·X=0.05mol·5·22.4L X =2.8 L
反应后溶液中C1—的物质的量为:
0.05L×12 mol/L — 2.8 L ÷(22.4L/mol)×2=0.6—0.25=0.35mol
AgCl沉淀质量为:0.35 mol×143.5 g/mol=50.2g
答:可制得2.8升氯气。若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可生成50.2g氯化银沉淀。